第6章 社会篇:古人工作,什么行业最赚钱(3 / 7)
那汉朝的一个家庭收入是多少呢?根据凤凰山1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来看,一户家庭最多能有50亩地,汉朝一亩地的粮食产量大约是两石,所以一户家庭一年大约有一百石的收入。这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了,要知道,当时一个县令的收入也就是一年四五百石。再按照粮价换算,收成比较好的年头,一石粮食大约是五十钱。一百石就是五千钱,再交给国家两千钱,税收达到了40%左右。你可能觉得这个税率太高了。但秦朝时征收的是“泰半之赋”,意思是税收达到个人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与秦朝相比,汉朝的赋税真的算得上“轻徭薄赋”了!
55 古代哪个行业最赚钱
俗话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古代也是行业众多,唐朝时就有三十六行的说法,后又延伸出七十二行和三百六十行的说法。这些都只是行业种类的约数,实际上远不止这些。这么多行业里,哪一行的生意是最赚钱的呢?
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清朝的广州十三行。的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授权广州十三行做对外贸易,其经营的是垄断性业务,所以利润非常高。十三行的行商们,个个都富可敌国。总行商伍秉鉴,在道光十四年时的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折合白银2000万两左右。要知道,当时清朝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左右。《华尔街日报》对伍秉鉴的评价是“拥有世界上最大商业资产的天下第一大富翁”。可见,伍秉鉴就是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
垄断性的对外贸易只存在于特殊时期,是特殊体制造就的产物,不具有普遍性。而在古代常见的行当里,最赚钱的应是贩盐。
盐是维持人生命的必需品。在没有冰箱的古代,盐可以腌制食物使其减缓腐败变质。盐在古代的战略地位,类似于今天的石油。而且盐不是每个地区都出产,因而具有稀缺性。可一旦发现某一地区产盐,其开采成本又很低,所以,古代的产盐地就像今天的中东产油国,闭着眼睛都赚钱。
但这么赚钱的行业,古代政府是不会放过的。我国很早就对盐实行官营了。春秋时,齐国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是因为实行了管仲的“官山海”政策,国家专营盐业,“便鱼盐之利”。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也有相似的政策。汉朝初年,盐业开放民营,很多贩盐的商人成为巨富豪强,富比王侯,让中央政府极其担忧。汉武帝时,常年对外战争,国家财政吃紧,又开始实行盐业专卖,即“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民营。汉朝政府获得巨大利润,这才缓解了连年战争导致的财政危机,另外,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以后的历代政府,都对盐业严格管制。在很多朝代,贩卖私盐是和谋反一样的重罪。但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亡命之徒冒着杀头的风险贩卖私盐,因为利润实在太高了。
私盐的利润率有多高?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时,政府在陕西垄断经营的青海盐售价是每斤四十四文,而在青海产地的价格每斤仅为五文,开采成本则更低。一般情况下,售价是成本的20倍甚至更多。在今天,这个利润率估计也只有贩毒能达到了。暴利之下,私盐贩子自古便富可敌国。甚至有些私盐贩子靠贩卖私盐起家,然后组建军队,起义造反。比如隋末的程咬金、唐末的黄巢、元末的张士诚,都是贩盐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
到了明清,政府对盐业改为特许经营,给商人发放“盐引”,类似今天的特许经营许可,凭盐引可在盐户那里合法收购食盐,然后再转运倒卖。食盐低价买高价卖,日进斗金不在话下。为了获得盐引,盐商需要承担官方分配的任务,比如向军区运送军粮。当然,盐商也需要向主管盐业的官员巨额行贿。清朝主管盐业的官员是各地的“盐道”,也是“最肥”的官职。
明清两朝的盐业,是官商勾结获取暴利的典型行业。当时盛极一时的晋商和徽商,就是在盐业特许经营制度下靠官商勾结而起家的。徽商贩盐产业的集中地是交通便利的扬州,扬州盐商有着极高的智商和情商,能够牢牢抓住统治者的心理,时刻想方设法讨好权贵。乾隆皇帝七次下江南,扬州盐商都主动请缨负责接驾事宜,把乾隆伺候得非常舒服。乾隆在位时有个叫鲍志道的盐商,他在担任淮盐总商的二十年间,共向朝廷捐银两千余万两、粮食十二万余担,受到政府的多次嘉奖。伺候好了权贵,自然能获得权力的庇护从而赚钱,扬州盐商正因深谙此道才成为明清时期最富有的商人群体。
56 古人有夜生活吗
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型社会,大部分人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在先秦时就已经有的十二时辰计时法中,晚上9点开始的亥时又名“人定”,意思是人得定住了,该睡觉了。其实古人也不是天黑了就马上睡觉,多少还是有点夜生活的。不同阶层的人,夜生活的丰富程度也不尽相同。
对于广大农村民众而言,天黑后就大多都睡觉了。毕竟那个时代照明太贵了,无论是油灯还是蜡烛,都是普通民众消费不起的,蜡烛得到明清时期才能进入平民阶层。所谓的“挑灯夜读”,那都是古代有钱人家的生活方式。小说《阿Q正传》里,富裕的赵家人为了节省灯油,到了晚上也不经常点灯。
平民人家如果睡不着,最普遍的夜生活就是借着月光家人一起唠嗑。内容比较正经的叫“讲古”,长者们往往会给后生们讲讲历史故事和礼仪规范,有时候还会讲一些人生经验。长者们谈笑风生地讲古,不光能打发时间,还有社会教化的作用。正所谓“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内容不正经的唠嗑就是讲各种邻里八卦,故事笑话,或者一些荤段子,统称为“讲白话”。“讲白话”的内容中,最受欢迎的是民间志怪鬼故事,以及嘲笑讽刺“傻子”的笑话,猎奇与娱乐是古今人皆有的通性。唠完嗑后大家就都上床了,如果还不睡觉,可以“为爱鼓掌”,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娱乐方式。
城里面稍微好一点,晚上还能听一听巡夜人员打梆子的声音,提醒你注意防火防盗。唐朝之前,城里人想晚上出去逛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有严格的“夜禁制度”,晚上出去上街会挨揍的。唐朝法律就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三国志》里记载,曹操当年执法严格,灵帝宠爱的宦官蹇硕,其叔父晚上出来溜达,犯了夜禁,被曹操处死,从此都城就没有再敢犯夜禁的了。此事足以看出古代的夜禁制度的严格。统治者之所以严格夜禁制度,是为了防止违法犯罪和民众造反,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体制。唐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控制的松弛,夜禁制度逐渐废弛。根据学者考证,扬州城是第一个废止了夜禁的城市。
到了宋朝,夜禁制度彻底取消,北宋都城开封彻底成为不夜城。每至傍晚,夜市开始,民众可以到酒楼茶坊欣赏音乐舞蹈,有点类似今日的演艺类酒吧夜总会。《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伎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开封城里,夜晚最繁华的要属马行街,灯火通明,人声嘈杂,烟雾缭绕。蚊子最怕灯油,所以马行街连蚊子都没有。那里娱乐场所众多,除了曲艺之外,卖卦、喝故衣、探博、剃剪、纸画、令曲、讲史等各类娱乐游戏应有尽有。宋朝夜市还有很多地摊大排档,二十文便能买一份小吃,合今天十来元钱。这些夜市大排档的营业时间很晚,有的营业到凌晨,等收摊的时候,早市营业者已经出摊了。古人这种幸福的夜生活只在宋朝持续了三百年,元朝重新开始夜禁,明清循之,于是古人的夜生活又复归沉寂。
尽管古代常有夜禁,但权贵阶层在自家还是可以通宵娱乐的。他们晚上开夜趴,搞酒会,还有各种海天盛筵。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豪门夜趴,要属南唐兵部尚书韩熙载的夜宴了,其场面还被记录到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里。韩熙载的夜趴里,有琵琶独奏,有六幺独舞,有管乐合奏,场面非常热闹。参加这场夜趴的,不光有官员权贵,还有新科状元,甚至还有韩熙载的和尚朋友。古代的和尚也爱夜生活啊!其实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要想过得好,你都得有钱!
57 古人的假期有多少
古人大部分不上班,只有政府官员等少数群体有假期,那他们的假期有多少天呢?
先秦时期的文献有限,休假制度也无从考证了。但那个时代世卿世禄,官员都是世袭的,当官既是自己的工作,又是日常的生活,既然是给自己干,放假与否也就无所谓了。
汉朝时,官员每工作五天放假一天,称为“休沐”。沐,是指洗头发,也就是说每五天放假一天让你回家洗头发,顺便探亲。《史记》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为何汉朝把洗头发看得这么重要呢?因为汉朝官员上班是“寄宿”制,平时的吃住都在官衙里。官衙里洗头发不方便,而古人又都是长发,五天不洗就得出油,所以每五天给你放假一天,让你回家收拾干净了再回来为皇帝服务。这样做,也能提升政府的形象和权威。试想,如果老百姓看见的官员都是胡子拉碴,头发打绺,像叫花子一般,谁还会听你管?汉朝的休沐就如同今天的周末,中国是最早过周末的国家。
除了休沐假外,汉朝还有节日假。汉武帝时,中国人开始过春节,于是就有了春节假期。另外,冬至和夏至日也可以放假一天。这样算下来,汉朝官员一年的假期总共有60天左右。西汉时,官员还可以花钱买假休。郎官只要出钱给宫中添置财物,就可以出宫购物获得休假。古代老百姓服劳役时可以花钱免役,郎官花钱买假也类似这个路数。
到了唐朝,官员已经不需要在官署寄宿了,下班后直接回家,于是休沐假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不过考虑到官员为皇帝服务太辛苦,唐朝也给官员放假。由于公务繁忙,休假太多耽误工作,所以把每五天休一天改成了每十天休一天,称为“旬假”。那唐朝人的假期减少了吗?并没有,虽然例假少了,但节日假变多了。唐玄宗时,颁布了关于假期的红头文件《假宁令》,规定“元正(元旦)、冬至,各给假七日”。这样,唐朝人比当代提前一千多年发明了“黄金周”。《唐六典》中对官员的节日假记载得非常详细,除了两个黄金周以外,寒食节连着清明节放假四天,中秋节、夏至、腊月各放假三天,像立春立冬等重要的季节节点各放假一天。此外还有宗教节日,比如四月初八浴佛节。据历史学家陈联陞统计,唐朝的节日假总共有53天,再加上平时的旬假,唐朝官员每年的假日至少能达到100天。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生活最舒服的朝代,假期自然也不会短。《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另外,宋朝的地方官衙,每年腊月二十就停止办公了,叫作“封印”,让官员准备回家过年。那什么时候“开印”呢?只要在来年的正月二十前即可。这样算下来,宋朝官员过年时实际能放假一个月。此外,宋朝还有很多奇葩的临时假日。比如太祖父亲腊月初七去世,就曾放了七天假。仁宗的母亲腊月初十生日,就曾放了三天假。真宗时,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的祥瑞之事,又将正月初三日定为“天庆节”,放假五天。这样算下来,宋朝的实际假期加一起比唐朝还要多一些。真心感觉宋人的生活幸福指数达到了古代的高潮!
到了元明清三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官员工作自然不敢放松,旬假逐渐淡化甚至一度被取消。节日假也少得可怜,明朝《古今事务考》中说:“国朝正旦节(元旦)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最恐怖的是朱元璋时代,他自己是个工作狂,因此也不许员工休息,一年只放假三天。综合各种说法,明清两朝每年的假期最多不超过50天。
纵观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本质上体现的不光是统治者人性化的增减,也是朝廷对社会管控程度的变化——越是专制的时代,就越需要加强对社会的管控,官员的假期也就越少。
58 古人如何寄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通讯技术落后的古代,寄信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信息通讯手段。那古人是如何寄信的呢?有人会想到古代的驿站系统,遍布全国,高效快捷,还有“五百里加急”。但你想多了!驿站是专门给皇家和官府使用的,跟平民没有关系,那个时代“不为人民服务”。
作为普通民众,寄信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找熟人捎带。
古人一般不出门远行,除非特殊情况,比如说书生赶考。如果是秀才去考乡试,一般去省城,这样省内信件就可以捎带了。如果是举人考会试,那就得进京了,基本上半个中国都能捎带了。 ↑返回顶部↑
55 古代哪个行业最赚钱
俗话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古代也是行业众多,唐朝时就有三十六行的说法,后又延伸出七十二行和三百六十行的说法。这些都只是行业种类的约数,实际上远不止这些。这么多行业里,哪一行的生意是最赚钱的呢?
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清朝的广州十三行。的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授权广州十三行做对外贸易,其经营的是垄断性业务,所以利润非常高。十三行的行商们,个个都富可敌国。总行商伍秉鉴,在道光十四年时的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折合白银2000万两左右。要知道,当时清朝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左右。《华尔街日报》对伍秉鉴的评价是“拥有世界上最大商业资产的天下第一大富翁”。可见,伍秉鉴就是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
垄断性的对外贸易只存在于特殊时期,是特殊体制造就的产物,不具有普遍性。而在古代常见的行当里,最赚钱的应是贩盐。
盐是维持人生命的必需品。在没有冰箱的古代,盐可以腌制食物使其减缓腐败变质。盐在古代的战略地位,类似于今天的石油。而且盐不是每个地区都出产,因而具有稀缺性。可一旦发现某一地区产盐,其开采成本又很低,所以,古代的产盐地就像今天的中东产油国,闭着眼睛都赚钱。
但这么赚钱的行业,古代政府是不会放过的。我国很早就对盐实行官营了。春秋时,齐国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是因为实行了管仲的“官山海”政策,国家专营盐业,“便鱼盐之利”。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也有相似的政策。汉朝初年,盐业开放民营,很多贩盐的商人成为巨富豪强,富比王侯,让中央政府极其担忧。汉武帝时,常年对外战争,国家财政吃紧,又开始实行盐业专卖,即“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民营。汉朝政府获得巨大利润,这才缓解了连年战争导致的财政危机,另外,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以后的历代政府,都对盐业严格管制。在很多朝代,贩卖私盐是和谋反一样的重罪。但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亡命之徒冒着杀头的风险贩卖私盐,因为利润实在太高了。
私盐的利润率有多高?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时,政府在陕西垄断经营的青海盐售价是每斤四十四文,而在青海产地的价格每斤仅为五文,开采成本则更低。一般情况下,售价是成本的20倍甚至更多。在今天,这个利润率估计也只有贩毒能达到了。暴利之下,私盐贩子自古便富可敌国。甚至有些私盐贩子靠贩卖私盐起家,然后组建军队,起义造反。比如隋末的程咬金、唐末的黄巢、元末的张士诚,都是贩盐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
到了明清,政府对盐业改为特许经营,给商人发放“盐引”,类似今天的特许经营许可,凭盐引可在盐户那里合法收购食盐,然后再转运倒卖。食盐低价买高价卖,日进斗金不在话下。为了获得盐引,盐商需要承担官方分配的任务,比如向军区运送军粮。当然,盐商也需要向主管盐业的官员巨额行贿。清朝主管盐业的官员是各地的“盐道”,也是“最肥”的官职。
明清两朝的盐业,是官商勾结获取暴利的典型行业。当时盛极一时的晋商和徽商,就是在盐业特许经营制度下靠官商勾结而起家的。徽商贩盐产业的集中地是交通便利的扬州,扬州盐商有着极高的智商和情商,能够牢牢抓住统治者的心理,时刻想方设法讨好权贵。乾隆皇帝七次下江南,扬州盐商都主动请缨负责接驾事宜,把乾隆伺候得非常舒服。乾隆在位时有个叫鲍志道的盐商,他在担任淮盐总商的二十年间,共向朝廷捐银两千余万两、粮食十二万余担,受到政府的多次嘉奖。伺候好了权贵,自然能获得权力的庇护从而赚钱,扬州盐商正因深谙此道才成为明清时期最富有的商人群体。
56 古人有夜生活吗
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型社会,大部分人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在先秦时就已经有的十二时辰计时法中,晚上9点开始的亥时又名“人定”,意思是人得定住了,该睡觉了。其实古人也不是天黑了就马上睡觉,多少还是有点夜生活的。不同阶层的人,夜生活的丰富程度也不尽相同。
对于广大农村民众而言,天黑后就大多都睡觉了。毕竟那个时代照明太贵了,无论是油灯还是蜡烛,都是普通民众消费不起的,蜡烛得到明清时期才能进入平民阶层。所谓的“挑灯夜读”,那都是古代有钱人家的生活方式。小说《阿Q正传》里,富裕的赵家人为了节省灯油,到了晚上也不经常点灯。
平民人家如果睡不着,最普遍的夜生活就是借着月光家人一起唠嗑。内容比较正经的叫“讲古”,长者们往往会给后生们讲讲历史故事和礼仪规范,有时候还会讲一些人生经验。长者们谈笑风生地讲古,不光能打发时间,还有社会教化的作用。正所谓“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内容不正经的唠嗑就是讲各种邻里八卦,故事笑话,或者一些荤段子,统称为“讲白话”。“讲白话”的内容中,最受欢迎的是民间志怪鬼故事,以及嘲笑讽刺“傻子”的笑话,猎奇与娱乐是古今人皆有的通性。唠完嗑后大家就都上床了,如果还不睡觉,可以“为爱鼓掌”,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娱乐方式。
城里面稍微好一点,晚上还能听一听巡夜人员打梆子的声音,提醒你注意防火防盗。唐朝之前,城里人想晚上出去逛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有严格的“夜禁制度”,晚上出去上街会挨揍的。唐朝法律就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三国志》里记载,曹操当年执法严格,灵帝宠爱的宦官蹇硕,其叔父晚上出来溜达,犯了夜禁,被曹操处死,从此都城就没有再敢犯夜禁的了。此事足以看出古代的夜禁制度的严格。统治者之所以严格夜禁制度,是为了防止违法犯罪和民众造反,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体制。唐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控制的松弛,夜禁制度逐渐废弛。根据学者考证,扬州城是第一个废止了夜禁的城市。
到了宋朝,夜禁制度彻底取消,北宋都城开封彻底成为不夜城。每至傍晚,夜市开始,民众可以到酒楼茶坊欣赏音乐舞蹈,有点类似今日的演艺类酒吧夜总会。《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伎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开封城里,夜晚最繁华的要属马行街,灯火通明,人声嘈杂,烟雾缭绕。蚊子最怕灯油,所以马行街连蚊子都没有。那里娱乐场所众多,除了曲艺之外,卖卦、喝故衣、探博、剃剪、纸画、令曲、讲史等各类娱乐游戏应有尽有。宋朝夜市还有很多地摊大排档,二十文便能买一份小吃,合今天十来元钱。这些夜市大排档的营业时间很晚,有的营业到凌晨,等收摊的时候,早市营业者已经出摊了。古人这种幸福的夜生活只在宋朝持续了三百年,元朝重新开始夜禁,明清循之,于是古人的夜生活又复归沉寂。
尽管古代常有夜禁,但权贵阶层在自家还是可以通宵娱乐的。他们晚上开夜趴,搞酒会,还有各种海天盛筵。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豪门夜趴,要属南唐兵部尚书韩熙载的夜宴了,其场面还被记录到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里。韩熙载的夜趴里,有琵琶独奏,有六幺独舞,有管乐合奏,场面非常热闹。参加这场夜趴的,不光有官员权贵,还有新科状元,甚至还有韩熙载的和尚朋友。古代的和尚也爱夜生活啊!其实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要想过得好,你都得有钱!
57 古人的假期有多少
古人大部分不上班,只有政府官员等少数群体有假期,那他们的假期有多少天呢?
先秦时期的文献有限,休假制度也无从考证了。但那个时代世卿世禄,官员都是世袭的,当官既是自己的工作,又是日常的生活,既然是给自己干,放假与否也就无所谓了。
汉朝时,官员每工作五天放假一天,称为“休沐”。沐,是指洗头发,也就是说每五天放假一天让你回家洗头发,顺便探亲。《史记》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为何汉朝把洗头发看得这么重要呢?因为汉朝官员上班是“寄宿”制,平时的吃住都在官衙里。官衙里洗头发不方便,而古人又都是长发,五天不洗就得出油,所以每五天给你放假一天,让你回家收拾干净了再回来为皇帝服务。这样做,也能提升政府的形象和权威。试想,如果老百姓看见的官员都是胡子拉碴,头发打绺,像叫花子一般,谁还会听你管?汉朝的休沐就如同今天的周末,中国是最早过周末的国家。
除了休沐假外,汉朝还有节日假。汉武帝时,中国人开始过春节,于是就有了春节假期。另外,冬至和夏至日也可以放假一天。这样算下来,汉朝官员一年的假期总共有60天左右。西汉时,官员还可以花钱买假休。郎官只要出钱给宫中添置财物,就可以出宫购物获得休假。古代老百姓服劳役时可以花钱免役,郎官花钱买假也类似这个路数。
到了唐朝,官员已经不需要在官署寄宿了,下班后直接回家,于是休沐假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不过考虑到官员为皇帝服务太辛苦,唐朝也给官员放假。由于公务繁忙,休假太多耽误工作,所以把每五天休一天改成了每十天休一天,称为“旬假”。那唐朝人的假期减少了吗?并没有,虽然例假少了,但节日假变多了。唐玄宗时,颁布了关于假期的红头文件《假宁令》,规定“元正(元旦)、冬至,各给假七日”。这样,唐朝人比当代提前一千多年发明了“黄金周”。《唐六典》中对官员的节日假记载得非常详细,除了两个黄金周以外,寒食节连着清明节放假四天,中秋节、夏至、腊月各放假三天,像立春立冬等重要的季节节点各放假一天。此外还有宗教节日,比如四月初八浴佛节。据历史学家陈联陞统计,唐朝的节日假总共有53天,再加上平时的旬假,唐朝官员每年的假日至少能达到100天。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生活最舒服的朝代,假期自然也不会短。《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另外,宋朝的地方官衙,每年腊月二十就停止办公了,叫作“封印”,让官员准备回家过年。那什么时候“开印”呢?只要在来年的正月二十前即可。这样算下来,宋朝官员过年时实际能放假一个月。此外,宋朝还有很多奇葩的临时假日。比如太祖父亲腊月初七去世,就曾放了七天假。仁宗的母亲腊月初十生日,就曾放了三天假。真宗时,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的祥瑞之事,又将正月初三日定为“天庆节”,放假五天。这样算下来,宋朝的实际假期加一起比唐朝还要多一些。真心感觉宋人的生活幸福指数达到了古代的高潮!
到了元明清三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官员工作自然不敢放松,旬假逐渐淡化甚至一度被取消。节日假也少得可怜,明朝《古今事务考》中说:“国朝正旦节(元旦)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最恐怖的是朱元璋时代,他自己是个工作狂,因此也不许员工休息,一年只放假三天。综合各种说法,明清两朝每年的假期最多不超过50天。
纵观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本质上体现的不光是统治者人性化的增减,也是朝廷对社会管控程度的变化——越是专制的时代,就越需要加强对社会的管控,官员的假期也就越少。
58 古人如何寄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通讯技术落后的古代,寄信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信息通讯手段。那古人是如何寄信的呢?有人会想到古代的驿站系统,遍布全国,高效快捷,还有“五百里加急”。但你想多了!驿站是专门给皇家和官府使用的,跟平民没有关系,那个时代“不为人民服务”。
作为普通民众,寄信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找熟人捎带。
古人一般不出门远行,除非特殊情况,比如说书生赶考。如果是秀才去考乡试,一般去省城,这样省内信件就可以捎带了。如果是举人考会试,那就得进京了,基本上半个中国都能捎带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