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番外:真实的昆仑与百神(9 / 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墟是明堂,但这里写昆仑‘丘’,且明确说了是大山,说明在图里昆仑墟建在山上,而建着昆仑墟的那座山,则叫昆仑之丘。
  在山海经里,描述昆仑丘时,没有写九井之类的东西。
  在写昆仑墟时,才着重描写了九井九门之类的建筑细节。
  赤水是泗水,黑水是济水,昆仑丘在两条水系之间,且附近还有流沙。
  流沙很多人解读成沙漠,甚至是撒哈拉那种大沙漠,纯属扯淡!
  上古之时,我国环境太好了,到处都是水,先民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沙漠’,所以在造‘沙’字时,是指水流旁的沙滩。
  ‘沙洲’一词,就是指流沙冲积出来的‘洲’,所以‘洲’也是三点水旁!
  ‘滨’是指水边的地方。在古代,流沙是指水流冲击的河沙,即冲积平原。
  流沙之滨,每个字都有三点水旁!说明在水域边上,绝无可能是戈壁沙漠!
  黄河、长江、珠江都有这样的冲击沙洲、沙滩。继而形成所谓的‘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山海图上的所谓流沙,就是黄河在整个鲁西平原冲击泛滥而成,那时候黄河的沙就已经很多了,在下游平缓地区冲击出大片沙地,还是流动的,直到入海故称流沙。
  当然,这样的说法,也可以是指黄河上游的某地,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走了大量沙土,在某处形成大片流沙区,如此也可以对应昆仑在我国西北。总之流沙一定不是指沙漠,这里采用在黄河下游三角洲的说法。因为着重描述昆仑的时候,写了黄河入海。
  就是这种流沙,在不停地填海,结合气候变迁,才最终把西海冲没了,乃至渤海都收缩了,本来渤海也是海侵到很深,是名副其实的‘北海’。
  我当初解读过,精卫就是大雁衔着树枝越过渤海,炎帝氏族就在山东沿海。
  精卫填海的原型,就是鸟文化崇拜的氏族,结合海岸线不断扩张而诞生的。
  古人说这是鸟干的,但其实是黄河干的填海的是日复一日的流沙。
  正是西海、北海、南海等方向,洪水泛滥,沙土冲击,成为浮着浅水的冲击沙地、草地、湿地,这才进入‘大荒时代’。
  炎帝氏族,或者是某个‘泰山土著氏族’,他们向外迁徙,筚路蓝缕,文化传播,并将原本的地名、山名,带到了天南地北。继而苍梧之野,后期就跑到了湖南,巴蜀之名跑到了川渝。赣地之名跑到了江西。
  在泰山脚下的汶上县,就有个‘蜀山’。然而这个名字,现在我们知道,它到四川去了。
  这些原本都是古山东的地名,随着部族扩张而传播到了各地。
  ‘古海内’仅在山东地界,‘新海内’则在整个中华大地。
  世界观没变,地图放大了在古海内地图里,苍梧之野在鲁南,为了维持世界观,便将其放大,叠加在新地图上的相对位置,苍梧就成了湖南某地。
  有点类似于美国殖民期间取得地名:纽约新泽西埃塞克斯普利茅斯伍斯特这都是英国地名。
  如果几千年后,资料大部分丢失,有人说:‘埃塞克斯在英国,大部分人恐怕一脸懵逼,说不是在北美吗?怎么会在一个小岛上?埃塞克斯绝不可能在英国’
  而之所以一定要这么带着名字迁徙,就是为了记住自己的根。
  这种文化黏性,有点类似后来的‘内九州外九州’,‘小九州大九州’,反正我们就是跟九州杠上了,星际时代以后,可能整个太阳系都是九州,甚至还有银河九州。
  还有‘海内、天下’,哪怕以后科技发达,住到天上天外去了,我们可能依旧会说‘天下无敌’这类的词。
  这就是文化基因,在不同时代的活力。
  当然,古海内与新海内,只是其中一种说法,上古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