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8(6 / 6)
此处,前面那只青蛙是悲观主义者。“反正也没办法了”,陷入绝望,放弃尝试。因为没有勇气面对现状(《个体心理学讲义》),选择不作为。
后面那只青蛙,可不是一想到“反正也没办法了”就立即放弃的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会认清现实,从真实的现实出发。当一个人客观看待现实时,不会根据自己的希望给它赋予含义(将其属性化)。他们只会在现实中尽其所能。
从结果来讲,这只青蛙得救了。悲观主义者的青蛙,觉得反正也没办法便放弃,而第二只在掉进牛奶壶的状况下做了力所能及的事。阿德勒强调,有必要把这种乐观主义思想灌输给孩子们。(《儿童教育心理学》)
如果,掉进牛奶壶的青蛙是乐天主义者的话,那么它就会想“没事,会有办法的”,只是想,但是没有行动。乐天主义者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会想,没关系、不会发生坏事,不管发生什么事,他们只是说“总会有办法”,而毫无作为。甚至会希望,依靠超自然的力量逃离险境。然而,只是等待的话,什么都不会发生。谁都不知道会不会“有办法”。
有的人乍一看是乐天派,实际上并不是。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在所有情况中都是乐天派,那么他其实是悲观主义者。(前述著作)他们直面败北,看上去丝毫不惊讶,认为万事早有安排,他们只是表面上会装出一副乐天派的样子而已。
这种人,目睹事情没有遂自己所愿时,会很失望。认为自己的命早已注定的人,往往是过去曾经遭遇过可怕的事,不过当时没有受伤而得救。这种人感觉自己命中注定要和更高一等的目的拴在一起的。
阿德勒举了个例子。一个人原本是抱着这种想法的,然而,自从经历了和自己的期待完全南辕北辙的事情之后,勇气受挫,患上了抑郁症。(《个体心理学讲义》)
这个人有一次想去维也纳剧场。但是他需要先办完另一件事。待他好不容易赶到剧场时,发现剧场发生火灾,烧尽。只有自己获救。经历了这件事情后,他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完成更伟大的目标,这一点不难想象。一切都很顺利,直到他和妻子的关系破裂。他很沮丧。这件事成了一个契机,他心里那根重要支柱轰然崩塌了。他一直都是一个命运论者,因此也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去改善和妻子的关系。阿德勒这样解释:
“命运论,其实是胆小懦弱的逃避。人要沿着正确路线行动,去完成课题;而命运论给了这种人借口,让他们逃离了正确轨道,不用去面对课题。可想而知,命运论是虚伪的支柱。”(前述著作)
阿德勒认为,不管是用“世界是粉红色的”、还是用悲观的词汇来描写世界的,都属于一种逃避方式。(《儿童教育心理学》)前者会助长盲目的乐天主义,后者则会助长悲观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豪(Dachau)有一个犹太人集中营。艾尔弗雷德·法罗尔,曾经听阿德勒讲过两只青蛙的故事,他就给集中营的人们讲了这个故事,很多人因此而受到鼓舞。而其他的犹太人在送到毒气室之前就已经因为精神崩溃而死去。(Manaster et al。 eds。, Alfred Adler:As We Remember Him)
很多人听到两只青蛙故事时,把后面那只乐观主义青蛙和自己对号入座重叠在一起了吧。通过这个行为,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现实中,成功地超越了现实。
不从人生课题逃走
“我们来想一想这样一群人吧。比如,性生活不顺、工作上不努力或者几乎没有朋友,苦于和伙伴们接触交流的人。我们甚至可以断定,这种人由于给自己加上了很多极限和限制,就只能把活着本身视为没有什么好机会、只有失败、既困难又危险的事。这些人的行动范围都很狭窄,这也表现出了他们的想法,即‘所谓人生就是,面对危害筑起屏障来保护自己,安全逃出险境来保护自己的过程。’”[《有关人生之意义的心理学(上)》]
“性生活不顺、工作上不努力或者几乎没有朋友,苦于和伙伴们接触交流的人”,虽然和通常阿德勒所说的顺序不同,但指的就是爱的课题、工作的课题、交友的课题中抱有各种问题的人。这种人之所以变得“把活着本身视为没有什么好机会、只有失败、既困难又危险的事”,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加上了很多极限和限制”。
的确,只要一着手就能把任何课题做得完美吗?并不是。但是,他们却在积累失败经历的过程中,已放弃解决课题;他们不能解决问题并非是自身存在限制,而是因为他们为了不面对人生课题而主动给自己加了很多限制。当然,如果你逃避了课题,自然不会受伤。如果有人将人生视为“危险”,那么一定是因为他们有这个需求才会这么做。为了“安全逃离危险,以便保护自己”,就得逃避人生课题;要想把逃避行为正当化,就得把人生当成是危险的。我们必须指出,这种行为是由他对人生的定义、对人生所赋予的含义所决定的。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样的一群人吧。他们具有亲密、协助性、充满爱的关系,工作上得到了有意义的成果,友人也多,和人的结交也广而丰富。我们可以说,他们将人生视为“会提供很多好机会、没有什么不可避免的失败、充满创造性”的课题。他们面对人生所有课题时所拥有的勇气证明他们的想法,即“人生就是对伙伴抱有关心、认为我是整体的一部分、并对人生幸福做贡献的过程。”(前述著作)
他们即使面对课题受挫,也不会因此而觉得自己倒霉。连失败,在他们眼里都是一个好机会。即使失败,也不会将其视为“不可挽回的”。
“人生就是对伙伴抱有关心、认为我是整体的一部分,并对人生幸福做贡献的过程。”
这就是对共同体感觉的简明扼要的阐释。
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人绝对不是被命运玩弄于掌中的无力存在。当然,这不是说人生能完全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只要活着,就会在现实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会发现人生并不是你所想的。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仍然要继续活下去。
面对困难,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状态、遗传、过去的成长经历、过去所经历的事故、灾难等上面,就无法继续前进。阿德勒说道。
“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个方法(不是看每一个个别现象,而是始终关注在整体中的位置),并且通过进一步了解和认清自己来采取更为恰当的做事方法,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对别人,尤其是对孩子们带来某种影响,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也不会以原生态家庭为借口而落入不幸或者一直选择不幸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人类文化就算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就能培养出认为自己是命运主人的一代人。”(《性格心理学》)
我们在前面提过很多次,遇到不顺时,我们在自己以外的东西上求原因,会让我们感到轻松。然而阿德勒绝对不提倡这么做。重要的是,从今往后要怎么做,只要知道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并且有勇气选择和之前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返回顶部↑
后面那只青蛙,可不是一想到“反正也没办法了”就立即放弃的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会认清现实,从真实的现实出发。当一个人客观看待现实时,不会根据自己的希望给它赋予含义(将其属性化)。他们只会在现实中尽其所能。
从结果来讲,这只青蛙得救了。悲观主义者的青蛙,觉得反正也没办法便放弃,而第二只在掉进牛奶壶的状况下做了力所能及的事。阿德勒强调,有必要把这种乐观主义思想灌输给孩子们。(《儿童教育心理学》)
如果,掉进牛奶壶的青蛙是乐天主义者的话,那么它就会想“没事,会有办法的”,只是想,但是没有行动。乐天主义者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会想,没关系、不会发生坏事,不管发生什么事,他们只是说“总会有办法”,而毫无作为。甚至会希望,依靠超自然的力量逃离险境。然而,只是等待的话,什么都不会发生。谁都不知道会不会“有办法”。
有的人乍一看是乐天派,实际上并不是。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在所有情况中都是乐天派,那么他其实是悲观主义者。(前述著作)他们直面败北,看上去丝毫不惊讶,认为万事早有安排,他们只是表面上会装出一副乐天派的样子而已。
这种人,目睹事情没有遂自己所愿时,会很失望。认为自己的命早已注定的人,往往是过去曾经遭遇过可怕的事,不过当时没有受伤而得救。这种人感觉自己命中注定要和更高一等的目的拴在一起的。
阿德勒举了个例子。一个人原本是抱着这种想法的,然而,自从经历了和自己的期待完全南辕北辙的事情之后,勇气受挫,患上了抑郁症。(《个体心理学讲义》)
这个人有一次想去维也纳剧场。但是他需要先办完另一件事。待他好不容易赶到剧场时,发现剧场发生火灾,烧尽。只有自己获救。经历了这件事情后,他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完成更伟大的目标,这一点不难想象。一切都很顺利,直到他和妻子的关系破裂。他很沮丧。这件事成了一个契机,他心里那根重要支柱轰然崩塌了。他一直都是一个命运论者,因此也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去改善和妻子的关系。阿德勒这样解释:
“命运论,其实是胆小懦弱的逃避。人要沿着正确路线行动,去完成课题;而命运论给了这种人借口,让他们逃离了正确轨道,不用去面对课题。可想而知,命运论是虚伪的支柱。”(前述著作)
阿德勒认为,不管是用“世界是粉红色的”、还是用悲观的词汇来描写世界的,都属于一种逃避方式。(《儿童教育心理学》)前者会助长盲目的乐天主义,后者则会助长悲观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豪(Dachau)有一个犹太人集中营。艾尔弗雷德·法罗尔,曾经听阿德勒讲过两只青蛙的故事,他就给集中营的人们讲了这个故事,很多人因此而受到鼓舞。而其他的犹太人在送到毒气室之前就已经因为精神崩溃而死去。(Manaster et al。 eds。, Alfred Adler:As We Remember Him)
很多人听到两只青蛙故事时,把后面那只乐观主义青蛙和自己对号入座重叠在一起了吧。通过这个行为,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现实中,成功地超越了现实。
不从人生课题逃走
“我们来想一想这样一群人吧。比如,性生活不顺、工作上不努力或者几乎没有朋友,苦于和伙伴们接触交流的人。我们甚至可以断定,这种人由于给自己加上了很多极限和限制,就只能把活着本身视为没有什么好机会、只有失败、既困难又危险的事。这些人的行动范围都很狭窄,这也表现出了他们的想法,即‘所谓人生就是,面对危害筑起屏障来保护自己,安全逃出险境来保护自己的过程。’”[《有关人生之意义的心理学(上)》]
“性生活不顺、工作上不努力或者几乎没有朋友,苦于和伙伴们接触交流的人”,虽然和通常阿德勒所说的顺序不同,但指的就是爱的课题、工作的课题、交友的课题中抱有各种问题的人。这种人之所以变得“把活着本身视为没有什么好机会、只有失败、既困难又危险的事”,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加上了很多极限和限制”。
的确,只要一着手就能把任何课题做得完美吗?并不是。但是,他们却在积累失败经历的过程中,已放弃解决课题;他们不能解决问题并非是自身存在限制,而是因为他们为了不面对人生课题而主动给自己加了很多限制。当然,如果你逃避了课题,自然不会受伤。如果有人将人生视为“危险”,那么一定是因为他们有这个需求才会这么做。为了“安全逃离危险,以便保护自己”,就得逃避人生课题;要想把逃避行为正当化,就得把人生当成是危险的。我们必须指出,这种行为是由他对人生的定义、对人生所赋予的含义所决定的。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样的一群人吧。他们具有亲密、协助性、充满爱的关系,工作上得到了有意义的成果,友人也多,和人的结交也广而丰富。我们可以说,他们将人生视为“会提供很多好机会、没有什么不可避免的失败、充满创造性”的课题。他们面对人生所有课题时所拥有的勇气证明他们的想法,即“人生就是对伙伴抱有关心、认为我是整体的一部分、并对人生幸福做贡献的过程。”(前述著作)
他们即使面对课题受挫,也不会因此而觉得自己倒霉。连失败,在他们眼里都是一个好机会。即使失败,也不会将其视为“不可挽回的”。
“人生就是对伙伴抱有关心、认为我是整体的一部分,并对人生幸福做贡献的过程。”
这就是对共同体感觉的简明扼要的阐释。
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人绝对不是被命运玩弄于掌中的无力存在。当然,这不是说人生能完全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只要活着,就会在现实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会发现人生并不是你所想的。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仍然要继续活下去。
面对困难,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状态、遗传、过去的成长经历、过去所经历的事故、灾难等上面,就无法继续前进。阿德勒说道。
“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个方法(不是看每一个个别现象,而是始终关注在整体中的位置),并且通过进一步了解和认清自己来采取更为恰当的做事方法,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对别人,尤其是对孩子们带来某种影响,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也不会以原生态家庭为借口而落入不幸或者一直选择不幸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人类文化就算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就能培养出认为自己是命运主人的一代人。”(《性格心理学》)
我们在前面提过很多次,遇到不顺时,我们在自己以外的东西上求原因,会让我们感到轻松。然而阿德勒绝对不提倡这么做。重要的是,从今往后要怎么做,只要知道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并且有勇气选择和之前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