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此时生子如天意(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此,现在杨宣凝直接旨意,说明方法,用铜活字,虽然当时耗费很大,但是这点对国家来说,根本微不足道,分成五种字型,可满足大部分需要,已经完成。
  “王上,那其它书籍,是不是给予印刷?”魏征上前问着。
  “这事先不要急,等翰林院建文书阁,先把书籍整理归档,再统一印刷,而且,内阁组织的新朝法令,还没有完善,等几年再说。”杨宣凝叹的说:“以后等新法出来,以此为政考主科。”
  一国之政在于法,这点古代也知道,基本上,一部法律,前后十年时间完善,已经算了不起了,现在就是延用隋法。
  见诸宰相并没有意见,他就又说着:“寡人,取士以德,用士以才,这点是科举原则,明年秋天,先考乡士,至于考县士,编写的基本材料还没有完成,诸卿只要把握这点就是了。”
  诸人立刻应是,连世家房玄龄也没有异色,不由使杨宣凝充满了欢喜。
  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实通讯、生产、运输等等技术条件都尚不足以支持帝国运转的情况下,就必须有一个统治全国的核心思想,可以说,在古代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儒家的最大价值就是采取统一的价值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的体系下成为一个大圈套小圈的同心圆,使个人、家庭、宗族、国家、天下都形成了一个类似结构的简化模型,这大大降低了统治的成本。
  世界历史上,也只有中国采取大圈套小圈的同心圆结构,使在工业革命以前、就达到自然疆界极限的巨大帝国的真正原因,而其它国家,都难以长期维持。
  中国改朝换代,只是换家天下,但是基本上文明和格局是不变,这就是儒学的作用。
  现在所谓的儒家的缺点和问题,是在技术条件不足的情況下,维持一个大帝国本身所造成的种种弊病,或者说,是一种必须的代价。
  因此,杨宣凝明白这点后,他就决心在科举三步骤中,第一个取乡士,就以儒家学问为重,考的要点是,基本上能够形成统一的思想道德内涵底子。
  而取县士的郡试,却在取乡士的基础上,入得郡中朝廷立的郡学,成为生员,而且起码必须学习二年以上,加强系统学习——基础明算、基础赋税、政治原理、基本法律,儒家内容就不考了,这些内容都还需要编写,内容不深,但是要整体上把握军政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运转原理,这样以后的官员才能有基本的概念。
  县士可授从九品到正九品之间的官职,获得起步仕途的起点。
  至于殿试取郡士,那就是深造了。
  这就是取士以德,用士以才的原则论,幸亏这时,虽然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但是实际上根本没有作到惟我独尊,加上自两汉到隋朝建立,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和动乱,统治者或重视黄老思想,或推崇佛教思想,而儒家衰微,基本上不存在大势力了,因此,根本没有障碍可言。
  哪怕是现在儒士世家,也没有谁觉得应该官员用儒取士,毕竟在这个时代,官员用才,还是相当正常的观念。
  换句话说,儒修道德,才修法政,这是二套系统,并且加以融合。
  就在闲谈之中,决定了国家大政的方向,
  虞绰身为礼部尚书,又说着:“倭国又遣使来我朝,朝贡,不知王上可准备接见?”
  “倭国?”杨宣凝略吃了一惊,说着。
  “王上,倭国是海外一国,汉光武帝时,首见记载,赐倭奴国王印绶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倭国献生口于汉安帝,到魏时,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使朝魏。魏赐号亲魏倭王,其后,女王遣使朝晋,本朝时,攻占新罗五城,初次遣使赴隋朝贡,以后多次前来朝贡。”见他吃惊,虞绰还以为他不知道,因此解释的说着。
  杨宣凝的确不知道,但是凝神听来,原来,二百年前,日本就已经陆续侵略朝鲜半岛,并且和当时朝鲜国家发生冲突,结果被百济国打了回去,但是只过了五十年,又派兵侵略朝鲜半岛,但是高丽不断强大,因此日本又和高丽发生冲突。
  可以说,日本此时,正是建立正规国家制度的时候,但是已经不忘记侵入大陆了,只是到底兵弱人少,终不堪大事,但是历次进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希望和中原政权联合起来,消灭高丽,使日本获得到陆地上的据点。
  听明白了,杨宣凝又记得了自唐朝建立后,日本派出遣唐使节,终有唐一代,日本先后共派了十九次。
  日本来唐人员中,除了官方的遣唐使节外,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或随遣唐使团、或乘商船频繁地往返于两国之间。
  日本人甘冒鲸波之险,必定是肩负重大使命。日本学者池田温先生在解释唐代中日关系时便指出,日本遣唐使节的目的,就是书籍——请儒士授经。所得钱财,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朦胧记得,日本大化改新,就差不多在这个世纪。
  默然几分,杨宣凝身为王者,自然不会意气用事,心顿了一顿,思考一会,就说着:“寡人不日北上,请使节稍等就是,等寡人入洛阳,再接见不迟。”
  又说着:“可赐住宅,并且先许之商贸,宋卿,这事就交代给你了,至于倭国所谋军国之事,暂可不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