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画(2 / 3)
“秀芹呢?”
一个个都摇头,眼里透出茫然。
“秀芹死了么?”
小女崽又要哭了。
有一个老人猛地想起来,说对对对,好像是有个秀什么芹,就是本义的同锅兄弟本仁家的。本仁好多年前跑到江西去了,再没有回来过。秀芹改嫁到多顺家,就是现在的三婆婆,在,还在的。
黑丹子眼睛一亮。
人们费了点气力才明白,眼前这个女崽既然是铁香,那么同三婆婆就是妯娌过一场的,难怪会问起她来。几个热心人立即领她去找。“三婆婆住在竹子坡,你跟我们来。”他们对黑丹子说。黑丹子点点头,跟着他们急急地翻上一个岭,穿过一片竹林,远远看见前面一角房屋从竹林里闪出。
好事人早就朝前面跑了,进了黄泥屋大喊大叫,把空空的几个房间溜了一遍,发现没有人。有人又去荷塘边,不一阵从那里发出叫喊:“在这里,在这里咧。”
塘边确有一个正在洗衣的老婆婆。
黑丹子飞快地跑上去,扑到老人面前。“秀芹哥,秀芹哥,我是铁香呵……”
老人把她上下左右仔细看了一番。
“你认不出我了?”
“哪个铁香?”
“我那一次住院,是你送饭送水。我走的那天晚上,在你面前还叩过头呵!”
“你就是你就是你就是你就是……”老人想到了什么又没说出来,一句话哽着喉管,眼里开始闪耀泪光。
她们没再说话,只是抱头痛哭,哭得旁边的人不知所措,甚至不敢上前,只是远远地看着。一支洗衣的擂杵落在水里,缓缓地转着圈。一件扭成束的衣也滚下水,在水中散开,慢慢地沉没。
呀哇嘴巴
这个词在《平绥厅志》里出现过。造反头子马三宝在他被捕后写下的供单里说:“……小的其实心里很害怕,全是马老瓜那个呀哇嘴巴哄骗小的,说官军不会来了。”我读到这一段时心想:一个没有在马桥生活过的人,可能会被“呀哇嘴巴”一词难住。
“呀哇嘴巴”至今流行于马桥,指多是非的人,热心通风报信的人,也指言多不实的人。这些人的言语里可能较多“呀”、“哇”一类叹词,大概是这个词的来历。
下村的仲琪,经常向本义报告村里的奸情及其他秘情,算是有名的呀哇嘴巴。村里没有什么秘密可瞒得过他的一对招风耳。他不管多么热的天,总是踏双套鞋。不论做什么事,也不会脱下那两只可疑的套鞋——哪怕这一天人人都赤脚,哪怕这一天穿鞋就根本没法做事,他只能守在田埂上无事可做白白地看着别人赚工分。谁都不知道,他的套鞋里有何见不得人的景象。他严守套鞋里的秘密,同时机警地打探村里其他人的一切秘密,脸上就有了一种占了便宜的暗暗得意。
或者应该这样说:他正因为自己有了套鞋里的秘密,所以必须侦察出别人的秘密何在,与自己的套鞋打平。
他曾经悄悄走到我面前,吸气呼气准备了好一阵,总算收拾出一张笑脸:“你昨天晚上的红薯粉好吃呵?”然后忸怩一阵,等待我辩白掩饰。见我没什么反应,便小心翼翼地笑着退回去,不再往深里说。我不明白他如何探明了昨天晚上的红薯粉,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认为这件事情十分重要以至牢记在心并且向我机警提示。我更不明白,他明察秋毫的本领和成就使他的哪一根肠子快活?
有时候他精神有点反常地亢奋,在地上挖着挖着,就突然响亮地叹一口气,或者对远处一只狗威风凛凛地大喝几声,见我们没什么反应,最后才满脸忧愁地冒出一句:“呀呀呀,不得了哇。”人们奇怪地问,什么不得了?他连连摇头,说没什么,没什么,嘴角挂着一丝得意,对大家的漠然和失望投来淡笑。
过一阵,他又忧愁了一番,不得了呵一番。在旁人追问之下,他口松了一点,说有人搞下的,有人出问题啦……他把旁人们的兴趣提起来之后又及时刹车,得意地反问:“你们猜,是谁?你们猜,是谁?猜呀!”如此欲言又止,反复了五六轮,直到大家谁也不问了,直到大家对他的忧愁和得意无动于衷了甚至厌烦透了,他才满意地笑一笑,继续埋头挖他的地,什么事也没有。
你老人家(以及其他)
这个词的“老人”应连读为len,即前一字声母拼读后一字韵母。
这个词没有什么实际含义,只是一种谦词,对老人、后生乃至娃崽都可以说。说多了,客套的意思渐渐流失,相当于言语间咳嗽或哈欠的插入,隐形于词句之间,耳熟的人不会放在心上,不会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比方有人问供销社杀了猪没有。答者说:“杀了你老人家。”又问:你买了肉没有?答者说:“买了你老人家。”在这里,“你老人家”是应该由听者听而不闻,随时给予删除的——否则怎么听也会刺耳。
罗伯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个女知青担秧,笑嘻嘻地打招呼:“担秧呵你老人家?”女知青是刚来的,模样不是太好看,不禁大为生气地扭头而去,事后对别人说:“你们说那个老家伙的嘴巴臭不臭?我皮是黑一点,总不至于就成了老人家吧?未必比他还老?”
这就是外来人还没有习惯虚言的结果,也说明知青一时不明白马桥人贵老而贱少的传统:把你往老里夸,其实是奉承。
仔细地清查将会发现,语言的分布和生长并不均匀。有事无言,有言无事,如此无序失衡的情况一直存在。好比同一个世界里,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涝得太厉害了,把好端端的词话泡得虚肿畸肥,即便大水退了也还是涝疾遍地。外人到了日本,不可不注意一些叫做“世辞”的废话。假如有日本人对你的产品颇为夸奖,对你的计划大加赞许,但并没有与你商谈具体合作步骤,你就千万不要当真,不必在家里傻等对方的订货单。外人到了法国巴黎同样需要警惕,假如有人邀请你到他家去做客,不管他热情洋溢到何种程度,不管他如何拍肩握手甚至同你拥抱贴脸,只要他没有给你他的具体地址,没有约定具体时间,你就大可付之一笑,将其看做交际礼仪中的虚套,看做某种通用规格的友情空头支票,不要放在心上。更不要把电话打过去问:“我什么时候来呵?” ↑返回顶部↑
一个个都摇头,眼里透出茫然。
“秀芹死了么?”
小女崽又要哭了。
有一个老人猛地想起来,说对对对,好像是有个秀什么芹,就是本义的同锅兄弟本仁家的。本仁好多年前跑到江西去了,再没有回来过。秀芹改嫁到多顺家,就是现在的三婆婆,在,还在的。
黑丹子眼睛一亮。
人们费了点气力才明白,眼前这个女崽既然是铁香,那么同三婆婆就是妯娌过一场的,难怪会问起她来。几个热心人立即领她去找。“三婆婆住在竹子坡,你跟我们来。”他们对黑丹子说。黑丹子点点头,跟着他们急急地翻上一个岭,穿过一片竹林,远远看见前面一角房屋从竹林里闪出。
好事人早就朝前面跑了,进了黄泥屋大喊大叫,把空空的几个房间溜了一遍,发现没有人。有人又去荷塘边,不一阵从那里发出叫喊:“在这里,在这里咧。”
塘边确有一个正在洗衣的老婆婆。
黑丹子飞快地跑上去,扑到老人面前。“秀芹哥,秀芹哥,我是铁香呵……”
老人把她上下左右仔细看了一番。
“你认不出我了?”
“哪个铁香?”
“我那一次住院,是你送饭送水。我走的那天晚上,在你面前还叩过头呵!”
“你就是你就是你就是你就是……”老人想到了什么又没说出来,一句话哽着喉管,眼里开始闪耀泪光。
她们没再说话,只是抱头痛哭,哭得旁边的人不知所措,甚至不敢上前,只是远远地看着。一支洗衣的擂杵落在水里,缓缓地转着圈。一件扭成束的衣也滚下水,在水中散开,慢慢地沉没。
呀哇嘴巴
这个词在《平绥厅志》里出现过。造反头子马三宝在他被捕后写下的供单里说:“……小的其实心里很害怕,全是马老瓜那个呀哇嘴巴哄骗小的,说官军不会来了。”我读到这一段时心想:一个没有在马桥生活过的人,可能会被“呀哇嘴巴”一词难住。
“呀哇嘴巴”至今流行于马桥,指多是非的人,热心通风报信的人,也指言多不实的人。这些人的言语里可能较多“呀”、“哇”一类叹词,大概是这个词的来历。
下村的仲琪,经常向本义报告村里的奸情及其他秘情,算是有名的呀哇嘴巴。村里没有什么秘密可瞒得过他的一对招风耳。他不管多么热的天,总是踏双套鞋。不论做什么事,也不会脱下那两只可疑的套鞋——哪怕这一天人人都赤脚,哪怕这一天穿鞋就根本没法做事,他只能守在田埂上无事可做白白地看着别人赚工分。谁都不知道,他的套鞋里有何见不得人的景象。他严守套鞋里的秘密,同时机警地打探村里其他人的一切秘密,脸上就有了一种占了便宜的暗暗得意。
或者应该这样说:他正因为自己有了套鞋里的秘密,所以必须侦察出别人的秘密何在,与自己的套鞋打平。
他曾经悄悄走到我面前,吸气呼气准备了好一阵,总算收拾出一张笑脸:“你昨天晚上的红薯粉好吃呵?”然后忸怩一阵,等待我辩白掩饰。见我没什么反应,便小心翼翼地笑着退回去,不再往深里说。我不明白他如何探明了昨天晚上的红薯粉,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认为这件事情十分重要以至牢记在心并且向我机警提示。我更不明白,他明察秋毫的本领和成就使他的哪一根肠子快活?
有时候他精神有点反常地亢奋,在地上挖着挖着,就突然响亮地叹一口气,或者对远处一只狗威风凛凛地大喝几声,见我们没什么反应,最后才满脸忧愁地冒出一句:“呀呀呀,不得了哇。”人们奇怪地问,什么不得了?他连连摇头,说没什么,没什么,嘴角挂着一丝得意,对大家的漠然和失望投来淡笑。
过一阵,他又忧愁了一番,不得了呵一番。在旁人追问之下,他口松了一点,说有人搞下的,有人出问题啦……他把旁人们的兴趣提起来之后又及时刹车,得意地反问:“你们猜,是谁?你们猜,是谁?猜呀!”如此欲言又止,反复了五六轮,直到大家谁也不问了,直到大家对他的忧愁和得意无动于衷了甚至厌烦透了,他才满意地笑一笑,继续埋头挖他的地,什么事也没有。
你老人家(以及其他)
这个词的“老人”应连读为len,即前一字声母拼读后一字韵母。
这个词没有什么实际含义,只是一种谦词,对老人、后生乃至娃崽都可以说。说多了,客套的意思渐渐流失,相当于言语间咳嗽或哈欠的插入,隐形于词句之间,耳熟的人不会放在心上,不会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比方有人问供销社杀了猪没有。答者说:“杀了你老人家。”又问:你买了肉没有?答者说:“买了你老人家。”在这里,“你老人家”是应该由听者听而不闻,随时给予删除的——否则怎么听也会刺耳。
罗伯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个女知青担秧,笑嘻嘻地打招呼:“担秧呵你老人家?”女知青是刚来的,模样不是太好看,不禁大为生气地扭头而去,事后对别人说:“你们说那个老家伙的嘴巴臭不臭?我皮是黑一点,总不至于就成了老人家吧?未必比他还老?”
这就是外来人还没有习惯虚言的结果,也说明知青一时不明白马桥人贵老而贱少的传统:把你往老里夸,其实是奉承。
仔细地清查将会发现,语言的分布和生长并不均匀。有事无言,有言无事,如此无序失衡的情况一直存在。好比同一个世界里,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涝得太厉害了,把好端端的词话泡得虚肿畸肥,即便大水退了也还是涝疾遍地。外人到了日本,不可不注意一些叫做“世辞”的废话。假如有日本人对你的产品颇为夸奖,对你的计划大加赞许,但并没有与你商谈具体合作步骤,你就千万不要当真,不必在家里傻等对方的订货单。外人到了法国巴黎同样需要警惕,假如有人邀请你到他家去做客,不管他热情洋溢到何种程度,不管他如何拍肩握手甚至同你拥抱贴脸,只要他没有给你他的具体地址,没有约定具体时间,你就大可付之一笑,将其看做交际礼仪中的虚套,看做某种通用规格的友情空头支票,不要放在心上。更不要把电话打过去问:“我什么时候来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