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9 / 1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昆仑之虚八方皆有高山,具体我不介绍了,以后专门讲昆仑时再说。
  所以积石山这段的意思便是:【黄河从昆仑东北方向的那座山流出,一路往北奔流了一段路,一直流到祁连山脉被阻隔,接着又往西南折返,折返时,流入了青海湖。然后青海湖水势上涨,冲击出一条河,也就是黄河流入青海湖又流入,继续往西,往北,直到祁连山脉大禹凿开的积石山。】
  过了积石山以后,往哪流,我就不知道了,这里没写,其实也不重要。
  总之,这一段,就是介绍黄河上游的一小段走向,顺带介绍了大禹开凿山路,疏通水道,篡改黄河。
  以上,就是山海经对于大禹治水的一个片面记载。
  山海经另一段文字,也佐证了这一点:“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这段说积石山东边有个先槛大逢山。黄河、济水都流过它,海北浸润着它。这间接证明,那里的‘海’正是青岛湖。
  关于大禹治水,山海经还有吗?有。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
  意思很简单,有座朽涂山,青水流到它这就没了。还有云雨山,山上有栾木。大禹攻过云雨山。
  这个攻很有意思。
  类似的记载还有。
  《山海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这段牵扯众多,既有不周山,又有共工国,我以后单独写一章来解释,这里我姑且直接翻译。
  意思也很简单:西北海外,大荒中,有个破缺的山,叫不周负子。有两黄兽镇守。还有一条河叫寒暑水,这条河西边有座湿山,东边有幕山。大禹攻过这些共工国的山。
  这里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不周山地区,都属于共工国。另一个就是禹攻过这里的山。
  无论是‘禹攻云雨山’,还是‘禹攻共工国山’,其实跟之前的‘禹导积石山’是一个意思。
  就是描述大禹开山凿路,疏通黄河。
  山海经描述了鲧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而对于禹的描述,却是他‘攻’一座座山。
  也就是说:“鲧不通水性,严加堵塞,想要阻挡洪水,可人力如何与大自然相抗?最终失败,而大禹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采用开山导流的方式,宣泄黄河,治理洪水,得以成功。”
  以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然而事实真就这么简单吗?山海经里有更多的细节。
  鲧并非不知道堵不如疏,《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这里明确写了,鲧也‘攻’过一些山。
  鲧也是懂得开山凿路,疏通洪水的。那为什么他失败了?而禹却成功了呢?
  我给大家说三个原因。
  第一,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鲧虽然也开山凿路,但是他是先驱者,在他之前可能没人这么做过,最难莫过于第一人。
  就像是废除汉字,主张者无不是新文化先驱者。他们是为了给国家找出路,乃在茫然、混乱与外来冲击之下开辟破局之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